

- 药品简介
【性状】
应为液体,基本不含可见颗粒。
【成分】
L-组氨酸,蔗糖,聚山梨酯80,注射用水
【剂型/规格】
1支/盒 100mg/4ml
【功能主治】
黑色素瘤
帕博利珠单抗适用于经一线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帕博利珠单抗适用于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检测评估为PD-L1肿瘤比例分数(TPS)≥1%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单药治疗。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化疗适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的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卡铂和紫杉醇适用于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
食管癌
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用于通过充分验证的检测评估肿瘤表达PD-L1(综合阳性评分(CPS)≥10)的、既往一线全身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治疗。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用于通过充分验证的检测评估肿瘤表达PD-L1(综合阳性评分(CPS)≥20)的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复发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的一线治疗。 [1]
结直肠癌 [3]
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用于KRAS、NRAS和BRAF基因均为野生型,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dMMR)结直肠癌(CRC)患者的一线治疗。
【药代动力学】
全球患者数据
在2993例患有转移性或无法切除的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及肿瘤患者中对1-10 mg/kg每2周、2-10 mg/kg每3周、或200 mg每3周帕博利珠单抗给药一次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吸收
帕博利珠单抗采用静脉途径给药,因此生物利用迅速且完全。
分布
帕博利珠单抗在稳态下的分布容积较小(~6.0L;CV%:20%),这与在血管外分布有限相一致。正如对抗体的预期,帕博利珠单抗不以特殊方式与血浆蛋白结合。
生物转化
帕博利珠单抗通过非特异性途径分解,代谢与其清除无关。
消除
与首个剂量用药(252 ml/天 [CV%:37%])相比,在稳态下达到最大变化后,帕博利珠单抗的 CL约降低23%(几何平均值,195 ml/天[CV%:40%])。这种CL随时间的降低并不具有临床意义。稳态下终末半衰期的几何平均值为22天(CV%:32%)。
线性/非线性
在有效剂量范围内,以帕博利珠单抗峰浓度(Cmax)或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表示的暴露量随给药剂量成比例增加。每3周一次重复给药方案在第16周达到帕博利珠单抗稳态浓度,全身累积为2.1倍。按每3周一次给药2 mg/kg或200 mg,中位稳态谷浓度(Cmin)分别约为22 μg/ml和29 μg/ml。按每3周一次给药2 mg/kg或200 mg,中位3周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3周) 分别为794 μg∙天/ml和1,053 μg∙天/ml。
特殊人群
在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中评估了各种协变量对帕博利珠单抗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以下因素对于帕博利珠单抗的清除无临床重要影响:年龄(范围15-94岁)、性别、种族、轻度或中度肾功能受损、轻度肝功能受损和肿瘤负荷。体重和清除率的关系支持按体重给药和固定剂量给药均会导致适当且相似的暴露量。
肾功能受损
通过比较轻度或中度肾功能受损患者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来评价肾功能受损对帕博利珠单抗清除率的影响。轻度或中度肾功能受损患者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的帕博利珠单抗清除率没有重要临床差异。尚未在重度肾功能受损患者进行帕博利珠单抗研究。
肝功能受损
通过比较肝功能正常患者与轻度肝功能受损患者(按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肝脏功能障碍标准规定)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来评价肝功能受损对帕博利珠单抗清除率的影响。轻度肝功能受损患者与肝功能正常患者的帕博利珠单抗清除率没有重要临床差异。尚未在中度或重度肝功能受损患者进行帕博利珠单抗研究(参见【用法用量】)。
中国患者药代动力学数据
在一项既往经过标准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Ib期研究(KEYNOTE-151,N=103,剂量为2 mg/kg每3周一次)中的前30例受试者,以及一项非小细胞肺癌中国患者中进行的I期研究(KEYNOTE-032, N=42,剂量为2 mg/kg每3周一次;10 mg/kg每3周一次,200 mg每3周一次)中评估了中国患者帕博利珠单抗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在2 mg/kg至10 mg/kg每3周一次剂量范围内,帕博利珠单抗在稳态时的峰浓度(Cmax)、谷浓度(Cmin)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ss)呈剂量比例性增加。AUC和Cmax的累计比分别为1.6至1.9和1.2至1.3。在中国患者和非中国患者中未观察到具有临床意义的帕博利珠单抗药代动力学差异。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T细胞表达的PD-1受体与其配体PD-L1、PD-L2结合,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生成。部分肿瘤细胞的PD-1配体上调,通过这个通路信号传导可抑制激活的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帕博利珠单抗是一种可与PD-1受体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可阻断PD-1与PD-L1、PD-L2的相互作用,解除PD-1通路介导的免疫应答抑制,包括抗肿瘤免疫应答。在同源小鼠肿瘤模型中,阻断PD-1活性可抑制肿瘤生长。
药效学
基于剂量/暴露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性的建模分析,以及在41例接受帕博利珠单抗400 mg每6周一次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期分析中的药代动力学观测数据,预期200 mg或2 mg/kg每3周一次或400 mg每6周一次给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临床显著差异。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尚未开展帕博利珠单抗遗传毒性研究。
生殖毒性:
尚未开展帕博利珠单抗的生育力研究。猴1个月和6个月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帕博利珠单抗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未见明显影响,但研究中的大部分动物尚未性成熟。
通过保持母体对胎仔的免疫耐受来维持妊娠是PD-1/PD-L1通路的主要功能之一。阻断妊娠啮齿类动物模型的PD-L1信号通路可破坏母体对胎仔的耐受性,导致胎仔丢失增加。妊娠期间给予帕博利珠单抗有潜在的风险,包括流产或死胎的比例增加。子代未出现与阻断PD-1信号通路相关的畸形。PD-1基因敲除的小鼠出现免疫介导紊乱。基于帕博利珠单抗的作用机制,胎仔暴露于帕博利珠单抗可增加发生免疫介导紊乱或改变正常免疫应答的风险。
致癌性:尚未开展帕博利珠单抗致癌性研究。
其他毒性:在动物模型中,抑制PD-1信号通路可增加一些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增强炎症反应。与野生型小鼠比,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PD-1基因敲除小鼠存活率明显降低,这与PD-1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细菌增殖和炎症反应增加有关。PD-1基因敲除小鼠感染脑膜炎病毒后存活率同样降低。自然感染慢性乙肝病毒的黑猩猩给予帕博利珠单抗,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酸转肽酶明显升高,该变化停药后仍维持至少1个月。
【药物相互作用】
帕博利珠单抗尚未进行正式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由于帕博利珠单抗通过分解代谢从血液循环中清除,预计不会发生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在使用本品之前应避免使用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本品的药效学活性及疗效。但在本品开始给药后,可使用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制剂治疗免疫介导性不良反应(参见【注意事项】)。
当帕博利珠单抗与化疗联合用药时,皮质类固醇也可以作为治疗前用药来预防止吐和/或缓解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贮存条件】
将药瓶于2℃至8℃的冷藏环境下保存在原包装中,避光、避免冷冻、避免振荡。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