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尿嘧啶

发布时间:
2023-04-27
来源:
浏览次数:

  氟尿嘧啶(Flucuronidine)是一种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 DNA的合成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氟尿嘧啶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肝癌等多种癌症,它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被广泛证实。氟尿嘧啶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其中一个关键点是通过抑制 DNA合成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氟尿嘧啶


  具体而言,氟尿嘧啶可以通过抑制 DNA合成酶(如3-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来抑制 DNA合成,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此外,氟尿嘧啶还可以通过抑制 DNA甲基化酶(如5-氮胞苷甲基转移酶)来阻止肿瘤细胞 DNA的甲基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氟尿嘧啶副作用

  1、胃肠道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炎、胃炎、腹痛及腹泻。严重者有血性腹泻或便血,应立即停药,给以对症治疗,否则可致生命危险。

  2、骨髓抑制可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3、注射部位可引起静脉炎或动脉内膜炎。


  氟尿嘧啶用法

  ①静脉注射,1次0.25-0.5g,1日或隔日1次,一疗程总量5~10g。

  ②静脉滴注,1次0.25~0.75g,1日1次或隔日1次,一疗程总量8-10g。治疗绒毛膜上皮癌时可将剂量加大到每日25~30mg/kg,溶于5%葡萄糖液500~1000mL中点滴6~8小时,每10天为1疗程。对造血功能和营养状态良好的病人,推荐剂量为静注每日12mg/kg,每日最大剂量为800mg。注射4d后,如未发现毒性,接着改为6mg/kg剂量,隔日1次,共用4次。


  此外,氟尿嘧啶还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中,氟尿嘧啶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预防肿瘤的生长。这表明氟尿嘧啶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氟尿嘧啶具有如此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例如,它可能导致腹泻、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此外,氟尿嘧啶还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和瘙痒等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氟尿嘧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其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其潜在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问题。因此,在使用氟尿嘧啶时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评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任何疾病和医药资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不能作为诊断、用药的依据;如有问题,大连亿德健康不承担任何责任。
大连亿德健康是海外医疗的引领者,全球新药咨询采购专家。肿瘤慢病新药索托拉西布、塞尔帕替尼、普拉替尼、blu-945、阿伐曲波帕、曲格列汀、鲁索替尼乳膏等,更多前沿药品请参见全球药品。